和谐抓民生:共建共享的着力点——三论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
和谐抓民生:共建共享的着力点
——三论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
(一)民生者,顾名思义,国民生活之谓也。
民生问题,自古以来就与国之大计相提并论,与国家的改革、发展、稳定密切相关,所谓“国计民生”。
近两年,从中央到地方、从政府到民间、从媒体到学界,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、持续关注和自觉表达,已经在全社会积聚了相当的热度和强度,其蓬勃的力量正在穿透民生问题本身,探求问题的根源,追寻解决的路径。
“科学发展观”和“和谐社会”理念的提出,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。可以说,关注民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,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。解决民生问题,不管选择什么样的路径,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以和谐社会为目标,在共建中共享,在共享中共建。
(二)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。民生问题,事关人民福祉和国家安定,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,也是一个政治问题。
民生问题直接影响群众心理,左右社会情绪。解决不好,就会影响人们的信心,影响改革、发展和稳定的大局。
所以,对民生问题绝不能等闲视之,必须慎之又慎,细之又细。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,必须时刻不忘关注民生、改善民生、发展民生。
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发表的新年贺词中,把“着力解决民生问题”作为2007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提了出来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全国“两会”期间作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通篇写满了“民生”二字,被人们称为民生报告。这些,都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党和政府心系百姓的亲民态度和为民决心,也给各地和各级领导干部传送了一个明显的民生信号。
(三)悠悠万事,民生唯大。认真解决好民生问题,全力保障群众安居乐业,是各级党委、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,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、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。
近年来,省委、省政府领导全省人民解放思想、加快发展,陇原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。这些变化让全省人民深刻认识到,正是由于省委、省政府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、发展依靠人民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,把推动发展与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,才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。
新一届省委领导班子,更是高度重视民生问题。在刚刚闭幕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,把“和谐抓民生”响亮地提了出来,放在与改革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。
省委、省政府主要领导在各种会议上,反复强调的是民生问题;在下乡调研时,关心了解的是民生问题;在接受媒体采访时,谈论最多的还是民生问题。
去年,省委、省政府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所办的5件实事,深得民心;今年,省“两会”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承诺再为群众办12件实事,已经一件件分解到位,正在认真落实。
(四)民生问题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,民生问题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,民生问题只能在不断加快发展中得以解决。
改革开放20多年来,不管是甘肃还是全国,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。可以说,20多年改革、发展、开放的进程,就是不断重视民生、保障民生、改善民生、发展民生的过程。20多年来,我们看到并正在体验着我们国家从官本位到民本位,从民本位到人本位的历史性转变。
在这一转变过程中,民生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。
改革开放初期,民生问题主要是城乡居民的衣食之忧。现在,我们面临的民生问题则扩大到如何更好地解决衣、食、住、行的问题,以及其他新的生活需求。
有人将现阶段的民生问题概括为就业、教育、分配、社保、稳定五大方面。这是当前民生问题的核心。而目前的现状是:房价节节攀升,教育收费看涨,看病贵,就业难,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。这些,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矛盾和问题,能不能解决好,是对各级党委、政府的严峻考验。
这就需要我们在深化改革、加快发展的同时,更要花大力气、大精力、大财力、大手笔着力解决民生问题,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,过上安康幸福的好日子。
(五)关注民生,维护群众切身利益,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,也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的力量源泉。
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,而和谐抓民生,则是坚持以人为本,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。
因此,全省各级党委、政府,各级领导干部,必须始终坚持心系群众、关注民生,把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。
我省经济欠发达,在构建“和谐甘肃”的进程中强调关注民生,就是要在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前提下,坚持以人为本,执政为民,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省各族人民。
近两年,省委、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,广大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充分享受了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。尽管有一些政策还不细致,有一些保障措施还是低水平的,但不把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遗忘在温暖之外,表明了省委、省政府执政为民,认真解决民生问题的决心和态度。
(六)关注民生办实事,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、群众观,创造出经得起群众、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实绩。
首要的是要有强烈的爱民之心、为民之责、亲民之情。只要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,关注民生、多办实事才能成为自觉的、持之以恒的行动,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。
一定要把实事办好、好事办实。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上,喊空口号,搞花架子;不能只听雷声,不见雨点。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,真执行、真落实,鼓实劲、出实招,办实事、求实效,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一些实事。
良好的工作作风是把实事办好、办实的重要保证。全省广大干部要树立起“清简务本,行必责实”的工作作风,以“无功即是过”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。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,要带着深厚的感情抓落实,带着强烈的责任抓落实,带着解决问题的决心抓落实。
要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困难群众,更好地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。要调查研究,摸清群众急需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,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,努力解决困难群众在就业、子女上学、就医、住房等方面的实际问题。
(七)经济社会越发展,民生问题就越复杂,解决起来就越需要时间,越需要财力,越需要智慧。
各级领导干部能不能做到执政为民,关注民生,重要的前提就是看他对老百姓有没有深厚感情,有没有责任意识。
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办事,就会始终把群众利益摆在首位,处处为群众着想,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,而不是搞政绩工程、做表面文章。只有这样,我们的工作才会得到百姓的理解和支持,才能够激发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甘肃的热情和聪明才智。
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增强为民办实事的责任意识,绝不能把为民办实事的责任当儿戏,把为民办实事的承诺当“脱口秀”,而必须言出必行,言而有信。对有条件办的实事,要全力以赴办;对需要办但条件暂时不具备的,要向群众做好解释,并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办。要加强对每件实事整个过程的考核检查,形成督促抓实事落实的强大合力。
(八)关注民生,造福于民,是老百姓的企盼,更是党和政府的职责,一定要真心实意地去做。
我们为群众办的每一件实事,都是我们份内的事,也都是得人心、暖人心、稳人心的工作,要用真心动真情,把实事办好办实,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中。
实事既是好事,也是难事。千万不能闭门造“事”,包办民意,避重就轻,避难就易,在一片贯彻声中走了样,在一片落实声中落了空。要坚决防止把一些“形象工程”、“政绩工程”也贴上“办实事”的标签,劳民伤财。
(九)民生最重,民生最大。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,求真务实的作风,扎扎实实的工作,以更大的决心和力量解决好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,解决好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,力求每年都能办成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,向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。